bet36体育在线-【首页】@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市政府文件
索引号
686175779-202209-394716
文号
昆政发〔2022〕16号
来源
昆明市人民政府
公开日期
2022-09-16

昆明市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印发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管委会,各直属机构,市属企业:

现将《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昆明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云政发〔2021〕22号)和《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室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bet36体育在线-【首页】@:印发〈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分工方案〉的通知》(昆办通〔2021〕53号),制定本规划。

一、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促进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极大推动了昆明市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一)取得成效

1.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挂牌运营信息及芯片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大健康创新中心和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中心三大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科技服务业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平台(简称“3中心2平台”)。昆明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03%,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5年的73.73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8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4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9件,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在2020年科技部发布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地级市)排名中,昆明位列第28位,西部第4位。

2.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持续集聚

昆明汇聚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截至2020年底,昆明市共有各类研发机构1733家,其中企业研发机构1370家,高等学校研发机构196家,医疗单位研发机构167家;共有各级重点实验室127个(其中国家级6个),较2015年相比增加68个;共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个(其中国家级4个),较2015年相比增加49个。成立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发展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发展联盟以及区块链、大数据、细胞产业、贵金属材料等一批科技产业联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省级科技领军人才达37名,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46家,国家级、省级创新团队达258个,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2234人,长期在昆工作外国人1116人。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色突出

2020年,昆明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较“十二五”末增加了101.7%,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实现营业总收入预计2858.50亿元,相较“十二五”末增加了32.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较“十二五”末提高4.8%。在“云药”特色产业领域,培育形成了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青蒿素系列等一批国际知名的“云药”产品,昆药集团蒿甲醚原料药及其制剂已获得49个国家的专利、84个国家的注册,已连续10多年位居中国药品单一制剂出口首位,并与屠呦呦团队合作开发“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适应症”项目。在新型疫苗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建成国内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全球首个S—IPV单苗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培育形成近10个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3位的品种,自主研发的科维福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上市使用。在功能性护肤品领域,贝泰妮集团的薇诺娜系列化妆品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护肤品牌,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000余项,获授权技术专利300余项,在锡、铂、锗等稀贵金属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昆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五华科技产业园建成云南省区块链中心。

4.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纵深推进

2020年,昆明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5.66亿元,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其运用、农业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了2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15个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相继搭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累计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成果转化金额58348.15万元。盘龙区、安宁市、嵩明县、官渡区相继成为“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云南国际技术转移论坛等培训,技术转移经理人数量达到200人。

5.国际科技合作取得重要突破

昆明与俄罗斯、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机构)建立畅通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逐渐形成。“昆明万象(老挝)科技创新中心”、“昆明暹粒(柬埔寨)科技创新中心”、“昆明海阳(越南)科技创新中心”、“昆明曼德勒(缅甸)科技创新中心”等国际城市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初显,“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国际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光伏发电技术、畜牧技术、种植养殖技术、检测检验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灾害防治技术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走向南亚东南亚国家。

6.科技营商环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科技管理、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适应创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508.61亿元,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由“十二五”末6.44%增长到2020年7.55%。认定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共357家,引进域外业内科技服务机构34家。全市共拥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29家,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昆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工作在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二。成立“昆明科技金融(建行)示范支行”、“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600多家涉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交流。

7.科技扶贫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针对贫困县区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脱贫攻坚工作倾斜。在禄劝县、寻甸县、东川区重点开展脱贫攻坚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挥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示范,支撑构建撒坝猪、山羊、土鸡、中药材(附子)、马铃薯、麻椒、草莓、花生、蜜蜂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十三五”期间,立项安排科技产业扶贫项目47项,经费2228万元,辐射带动农户6000余人。

1 昆明“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完成值

2020年

目标值

2019完成值

2020年完成值

完成情况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42.00

60.00

59.13

60.03

完成

2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与GDP比值(%)(按全口径统计)

2.04%

≥2.50%

2.40

2.50

完成

3

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

46.40

60.00

60.69

57.01

未完成

4

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人年/万人)

60.00

90.00

108.20

108.50

完成

5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8.00

≥10.00

14.70

16.90

完成

6

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31.80

≥45.00

70.11

35.66

未完成

7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5.00

40.00

39.80

40.00

完成

8

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值(%)

6.44

9.50

7.00

7.55

未完成

9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

3.30

≥10.00

9.80

11.30

完成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昆明市科技创新尚未形成体系,创新资源缺乏整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科技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创新体制机制不灵活,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尚未形成融合态势,科技资源碎片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bet36体育在线-【首页】@:印发<昆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昆发〔2017〕20号)中明确的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为: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信息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和特色农业与特色资源创新研发中心。]尚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创新生态圈尚未形成。

2.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益不高

从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支出来看,昆明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西安、成都、广州、杭州等主要省会城市;从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PCT[ PCT指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是于1970年签订在专利领域进行合作的国际性条约,依照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专利申请被称为专利国际申请或PCT国际专利申请。]国际专利申请量来看,昆明也低于成都、西安等西部主要城市。昆明总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3.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稀缺

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在昆两院院士、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科技管理服务人才队伍等均较为缺乏。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昆明市创新人才呈现出传统优势科研领域青年骨干人才外流,新兴产业领域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并存的局面。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昆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大中型企业较少,特别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普遍偏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出。

5.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交易不活跃

昆明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相对不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度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不畅通,社会化、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数量较少,技术经理人等专业科技服务人才较为缺乏。

6.科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双创基地、孵化器建设存在同质化、低层次竞争,缺乏专业性孵化器,孵化器自身造血功能不足,过度依赖财政资金补贴,创业孵化体系亟待优化。科技服务业机构规模小、数量少、业态发展不足,缺乏骨干领军科技服务机构。

二、 面临形势

围绕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 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即:一枢纽——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四中心——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三品牌——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建设,在国内外和区域环境的深刻演变下,凭借区位、开放、资源等优势,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机遇

1.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为昆明找准赛道塑造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带来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科技创新发展呈现跨界融合、底层延伸、基础迈进的新趋势,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并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以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必将成为昆明科技创新的主赛道。作为与东盟地区具有天然地缘优势的省会城市,昆明与东盟国家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将更加密切,同时随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昆明将迎来国际化发展的崭新机遇。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趋势下,独特的区位推动昆明成为我国科技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前沿

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稀贵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势在必行,加大优势特色产品的有效高端供给,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背靠两亚的区位和开放优势,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为国内外科技成果汇聚昆明并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一流的科技服务。

3.云南省深入推进世界一流“三张牌”、“数字云南”、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为昆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指明方向

云南发展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数字云南”建设,以“三化一枢纽”为统领,即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加快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为云南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二)面临挑战

1.科技“逆全球化”趋势凸显,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重心东移,亚洲成为世界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块状”全球创新网络正在形成,大国科技竞争将更趋激烈,科技“逆全球化”趋势全面凸显,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将长期存在,自主、安全、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亟需加速构建。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融入全球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推动产业升级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创造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圈层来应对未来各种挑战。昆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在科技领域拓展南亚东南亚合作圈层,积极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技术转移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昆明的重要任务。

2.西部省会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竞争力不足制约昆明科技创新发展

我国科技创新格局基本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都市“创新圈”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创新发展的火车头,国家创新政策和资源将优先向成都、重庆倾斜,同时西安等西部省会城市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对创新资源争夺加剧,昆明面临着西部省会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和自身区域竞争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

3.昆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特殊阶段,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当前,昆明正处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期、历史遗留问题消化期、新旧动能转换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但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要求已提前到来,投资增长、人口红利、烟草化工等传统增长动力在减弱,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消费出口等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逐渐凸显,承受着既要“做大规模”又要“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交汇在昆明,昆明正逐渐成为我国内陆开放战略的新高地, “十四五”时期将是昆明真正成为开放前沿、门户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时间窗口和战略契机。

三、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在昆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和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双循环”战略机遇及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契机,持续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发挥区位、开放、资源优势,紧扣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轴,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核心,以科技营商环境建设为领航,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科技合作为特色,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全面提升昆明科技创新集散和辐射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突出创新驱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创新在引领发展中第一动力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突出企业主体,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服务相结合。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营造科技创新优良环境,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

——突出资源转化,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稀贵金属等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推进信息及芯片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国内外企业、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

——突出区位优势,坚持昆明转化与国际转移相结合。发挥昆明的区位和开放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研发端链接国内外先进成果,市场端链接云南及南亚东南亚技术需求。

——突出融合创新,坚持科技赋能与科技惠民相结合。努力推动科技与生态、旅游、健康、文创等深度融合,实现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关注的重大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三)发展定位

1.总体定位

充分发挥昆明的区位、开放、资源优势,打通从科技到产业的“双向通道”,以科技“强引擎”引领产业“加速跑”,在特色产业自主创新、国际技术转移、科技营商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形成昆明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科创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横向纵向协同联动、国际科技辐射带动、科技营商环境强劲支撑的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功能定位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化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重点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在昆明汇聚,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的核心节点和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全国特色资源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发挥昆明资源优势,加快把昆明生物资源、高原特色农业、稀贵金属等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全国科技营商环境建设先行区。全面完善以创新服务和创新环境为核心的科创营商环境,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为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提供精准服务。

——西部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资源实现高度聚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突破进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科技交往空间和维度不断拓展,汇聚和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持续提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科技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加速提升,深度融入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 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维度

指标名称

单位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1

创新

能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国家统计口径)

%

1.73

1.79

2.5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

0.92

0.94

1.15

3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人年

63.98

64

68

4

创新

要素

#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

392

416

550

5

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

10

12

25

6

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

939

1063

2500

7

创新支撑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

1026

1166

3000

8

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

亿元

456.17

508.61

880

9

成果转移转化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亿元

70.11

35.66

100

10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5

5

12

11

技术转移经理人数量

200

200

500

12

国际影响力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含国际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交流平台)

78

89

130

13

#国际专利申请量(PCT)

315

415

1000

14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

5

11

50

注:*标注为《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所列指标,#标注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目标体系》所列指标

(五)空间布局

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以“核心引领、示范带动、协同联动、辐射扩散”为主要思路,构建“一核三区”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即科技创新核心、科技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联动区。

1.科技创新核心: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以及滇中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形成以“6+3”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3 科技创新核心区的工作布局

序号

区县(市)

科技创新重点

1

五华区

发挥高校院所等科教资源优势,依托“五华一二一大街+学府路”,打造学府环高校院所创新生态圈,探索“高校(院所)+创新创业街区+专业楼宇+科技园区”模式,发展科技服务业,着力推动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以学府双创走廊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五华全面创新。依托落地五华科技产业园的云南省区块链中心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校(院)地融合科技示范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区。

2

盘龙区

发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优势,推动生命科技、植物农业等特色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盘龙生命科技创新示范等产业化载体建设,打造云南省生命科技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引领区。强化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以服务高校院所、高端人才科技创新为目标,建设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产业园,打造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引领区、高端人才创新服务基地。以国家植物博物馆为龙头,整合资源,打造科普文旅融合产业走廊。

3

官渡区

围绕国际技术转移、科技合作交流、科技金融结合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引等方面开展突破性、首创性系列科技政策试验示范,支持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年会为核心的科技交流会展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及创新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结合特色文创产品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为重点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官渡发展特色的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新高地;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全力推动官渡区自贸数字港、官渡电子商务产业园、官渡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开展产业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新场景应用创新等,建设昆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先导区。

4

西山区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及全国医学灵长类研究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疫苗研发中心;依托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中药厂等医药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植物药、干细胞药物、新民族药等产品研发生产,打造云南省生物医药研发和中试转化基地。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和面向滇池治理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文创、生态融合。

5

呈贡区

依托“呈贡科教创新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等,推进昆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国家级及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大学校区为支持、科技园区为支撑、呈贡区为保障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芯片设计及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集创业孵化、技术转移、跨境科技合作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云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区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6

晋宁区

围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进医疗健康、康体养生、养老服务等大健康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精细磷化工、绿色食品等。依托晋宁腾俊国际陆港园区,发展智慧物流平台、智慧仓储、智慧货运等,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提升环滇池南岸生态环境基底,推进湖泊水环境保护、治理和恢复技术的示范推广,依托原始林片区开展康养旅游+生态环境科普,打造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基地。依托花卉种植产地,打造科技花卉示范产业园。

7

高新区

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芯片技术创新,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和产业化。

8

经开区

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检验检测、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并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

9

滇中新区

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技术创新。改进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2.科技创新示范区(安宁市、嵩明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禄劝县、东川区、寻甸县)

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着力推进昆明市及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的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推进工业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推进科技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治理、康养休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打通科技与产业、经济、社会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的示范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4 科技创新示范区的工作布局

序号

区县(市)

科技创新重点

1

安宁市

围绕新材料、钢铁、化工、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着力延伸石油化工新材料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推进技术革新,引导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

嵩明县

依托嵩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动花卉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创建云南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力争把嵩明杨林经开区建成昆明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核心区;依托省级职业教育基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示范区。

3

富民县

依托富民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推动果树技术示范推广,打造果树技术推广示范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农旅融合相结合,推动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激活新业态。推进钛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食品级、医药级钛白粉、海绵钛等高端化、精细化产品。

4

宜良县

依托天元数学中心及天元数学国际交流平台,以科技+旅游+科普模式打造数学研究科普旅游教育基地。以科技推动旅游深度发展,发展地质科考旅游+科普。推动水库水源地保护、河道水体净化等水环境保护技术应用示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国家级林场,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示范推广;依托宜良县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开展苗木花卉技术示范推广。

5

石林县

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依托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等载体,推动果蔬、花卉、畜禽等高原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提升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生物医药、旅游文化商品加工等领域消化、吸收应用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6

禄劝县

围绕建设生态涵养示范区,推进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推动太阳能新能源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打造绿色能源利用示范基地,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依托禄劝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发展水果、禽牧、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及农特产品精深加工。

7

寻甸县

围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建设寻甸食品产业基地,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先进技术应用推广,打造特色食品品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8

东川区

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推动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领域示范应用先进实用生态技术,打造生态技术应用推广示范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循环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发展效益,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3. 科技创新联动区:链接国际国内优势资源实现联动发展发挥昆明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以打造国内优质科创资源与南亚东南亚、金砖国家对接的科技桥梁、科创资源流通的通道为目标,依托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国际合作枢纽关联城市,建立常态化科技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内四大创新圈。

图1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图片1

图片2

四、 主要任务

(一)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

把握“双循环”发展战略机遇,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平台组织优化、开放合作深入与带动辐射扩大,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1.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六大建设任务

重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及全国医学灵长类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昆明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提升,支撑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为主的前沿领域研究,促进相关领域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网络建设。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服务为核心,打造“线上服务平台+线下网络节点”网络化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匹配、对接、签约以及合同实施等服务,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技术交易市场网络;挖掘转移转化市场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打造行业服务节点,提供技术、人才、服务等供给服务。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昆明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推动出台便利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政策,努力在科研管理体制、税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探索,提升科技创新营商服务水平。加快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化创新创业空间供给,推进重点科研项目落地,更好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

科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突出校企联动,共建前沿交叉学科、实验室和基础研究机构,加快“呈贡科教创新城”、“盘龙生物科技小镇”、“五华一二一大街+学府路”和“自贸试验区科创特区”片区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科技企业,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集群、实验室集群、孵化器集群、高校创新园集群,建设高水平的科教创新先行区与现代科教创新城。

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高新区、经开区、云南滇中新区等平台引领作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新区在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经开区聚焦制度创新激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增效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云南滇中新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和改革创新先行区。带动五华科技产业园、昆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等省级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园区错位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人才柔性集聚地建设。探索创新国际人才管理改革,构建符合创新规律要求的国际化的人才评价和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昆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推动实施技术移民,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区域性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2.打造更加有利于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与人才集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营商服务环境,打造高质量科技创新生态。

(1)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机制

健全科技创新长效合作体系和机制。以需求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协同推进。明晰科技主管部门职责,从战略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定出台、科技资源配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交流合作、人才引培与服务等工作角度出发,加强资源整合,发挥高校、院所、企业、智库等各类主体作用,健全完善“政产学研用”长效、高效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化、常态化、条目化的工作流程。

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持政策。聚焦各类主体需求,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在各方利益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共享的基础上,围绕技术、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便利化,探索构建全方位的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科技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先行先试。

强化多部门协同的政府财政投入引导和保障机制。以“揭榜制科技项目”为抓手,探索科技项目需求评价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解决科技项目管理政策、资金“碎片化”问题,合理统筹配置资源。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标准,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转化评价机制以及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容错纠错机制等,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技+”,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推进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绿色环保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实现科技赋能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专家学者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等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载体设施科普效能,依托各类展馆、产业园区、特色小镇、高校院所、旅游景点等载体,建设一批科普精品基地。开展联谊交流活动,提升文化品牌影响,挖掘高校、文化资源潜力,依托会展活动开展合作,沟通信息,引进人才。

(2)探索创新平台服务机制

打造创新平台协同服务机制。以建设“政产学研用”长效机制为目标,整合多家区域性、专业性以及企业(高校、机构)独立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积极支持云南实验室在昆落地建设,力争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合特色优势科技资源,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资源,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以“一中心一产业一平台”模式建设中试熟化试点平台,拓展中试、工程化、产业化推广等功能,并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孵化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重点专项1: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提升工程

——信息及芯片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稀贵金属新材料和硅锗基础材料、5G通用芯片及智能终端、半导体材料、工业软件、信息光学元件、光电材料领域。绿色生态保税智能物流创新服务产业平台、南亚东南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智慧路网研发中心、南天行业大数据智慧平台、半绝缘砷化镓单晶及晶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640×512铟镓砷短波红外探测器组件、微电子封装用高性能导电胶研发及应用等项目。

——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细胞技术应用研究、生物医药、新疫苗、单抗药、仿制药、化学药、中草药二次开发、民族药、天然健康品等领域;基于人工抗原提呈细胞制备抗CD19 CAR—T的质量体系建立及应用、天麻素缓释柠檬酸基小口径人工三相血管的仿生构建研发及功能性研究等项目。

——特色农业与特色资源创新研发中心。聚焦良种培育、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深加工、特色花卉深度开发、山地种植和畜牧业优质有机农产品高值化开发、雪茄烟原料国产化等领域,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和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云南老挝家鸡养殖科技转化国际联合研究与示范创新中心、果蔬高值化精深加工及储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高原特色高山花卉科技创新中心、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

——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智能终端设备及零部件、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仓储成套设备、金融电子设备等领域。云南省地理测绘信息产业园、优必选智能机器人云上小镇装备生产线、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55万吨高速线材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稀贵金属新材料、钢铁合金新材料、先进膜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发院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用贵金属电子材料项目、OLED有机发光材料孵化项目、6英寸碳化硅单晶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锡铟新材料大数据建设、昆明市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及云硅智谷科技小镇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聚焦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电池系统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以及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推进清洁能源优势与铝硅资源优势结合,全面提升水电硅材及水电铝材产业链水平。江铃新能源昆明、云南绿色能源产业园、新能源汽车智慧充电示范园区、5G/VR/AR数字孪生智能变电站、云南省绿色能源大数据中心等项目。

(二)加强创新主体建设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跃升。

1.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创新型企业精细化梯度培育。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规上高企—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为重点的梯次培育体系,量质并举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制定各层级企业认定标准,形成合理的梯级晋升机制。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梯队。落实省、市、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衔接机制,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培育3—5家创新型企业上市,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中小微科技企业苗圃培育。实施苗圃梯次培育行动,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专业化孵化机构和孵化平台提质增效。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孵化链条,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良性循环,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建设,吸引南亚东南亚科技型企业到昆明创新创业。

高成长型企业遴选提质。探索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遴选发现机制,挖掘培育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建立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库,分类分级精准施策,推动高成长型企业升规入统,鼓励引导高成长型企业专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强。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百强高成长型科技企业评选发布工作,评选发布区域高成长型科技企业百强名单。支持各县(市)区对高成长型企业实行挂点服务,引导优质智库、咨询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等与企业对接,集聚社会资源加速推动高成长型企业提质升级。

领军企业专项扶持。聚焦规上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挂牌上市,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原则,予以重点培育辅导。对于上市后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服务。鼓励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龙头带头作用,不断催生裂变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围绕创新链兼并重组,集团化发展,打造创新链、产业链和品牌链,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2. 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高校布局高水平重点实验室,提升基础研究水平,鼓励从0到1的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成果源头供给。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作,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数字经济、高原特色农业等领域,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疫苗研发、干细胞、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影响力,建设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资本之间的联动发展,提升学科建设和校园保障水平,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依托高校资源,积极探索校地合作,发展行业特色学院,新增资源向特色产业领域倾斜。

完善高校科研体制。发挥政府服务、企业支持的作用,实现校院企地联动发展。鼓励高校健全科研支撑体系,构建科研成果数据开放平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利用各种基金、拓展融资渠道等保证研发费用。落实将创新及成果转化绩效纳入评聘、考核、晋升条件的政策;加大发明者或主要贡献者奖励,激发主体创新活力;加快制定、落实适合本部门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完善资源共享、信息分享等校企协同方式;鼓励支持大学科技园、创新园建设,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空间;依托优势学科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统筹国内外资源,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优化院校专业设置。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昆明当地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兴办职业教育。

(三)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制度供给,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加强省内转化应用协同与国际转化合作,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示范区。

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要素

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网络。建设昆明(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实现与省级技术交易平台互联互通,提升信息发布、市场化评估、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水平,与省级共建创新成果集散中心,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

优化布局线下转移转化服务网络节点。加快推进14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打造“一县一品”、“一县一业”县域示范网络,形成“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云南滇中新区等载体,建设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示范站,实现创新成果供需精准高质量对接和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围绕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打造专业服务节点;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打造专业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立或引进专业化的技术经纪(经理)人国家级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及资质认证;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工程技术类中增设技术经纪专业,畅通人才评价通道;在“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中新增技术经纪人才专项,重点培养和引进在昆从事有关活动的高端人才。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加大对首次投放国内市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采购力度,探索将新技术新产品以前置审批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推动重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2. 引导科技服务更加专业化、市场化

引进和培育优质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引进能为企业及创新创业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并与现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互补优势。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与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与标准、信息技术、高技术专业化、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高端业态。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发展市场化评价,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范第三方评价,形成针对不同种类科技成果的细化评价标准与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2:科技服务业提升工程

培育高质量科技服务主体。探索政府科技服务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改制;引进培育一批高质量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化发展,打造3—5家大型科技服务企业;加强科技服务机构认定;支持龙头骨干机构通过兼并、重组和上市等途径做优做强,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服务手段、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创新,鼓励骨干服务机构制定相关科技服务标准,鼓励建设高水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科技服务业试点。支持五华科技产业园、昆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云南滇创季官产业园等园区开展科技服务业试点,打造环“呈贡科教创新城”“盘龙生物科技小镇”“五华一二一大街+学府路”和“自贸试验区科创特区”等科技服务创新发展片区。

3.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科技金融机构建设。推进“昆明科技金融(建行)示范支行”发展,建设一批科技金融专营和特色机构,加快科技银行网点布局。鼓励组建社会资本运营的科技创投基金,鼓励设立科技融资担保、科技融资租赁等新型机构。加强科技金融机构扶持认定,推动科技评估标准化。

鼓励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开发非抵押、非担保产品,开展专利保险业务,逐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征信、风险控制、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开展跨境金融服务。

丰富政府创投基金引导手段。通过“昆明市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对投资机构向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完成投资的,给予投资风险补助。

落实科技金融政策以及贷款新政。对通过昆明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认定的金融产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融资的贷款利息,新增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相应补贴。做好科技企业申报国家开发银行民企流动性支持贷款、世界银行等国际银行贷款、境内外上市融资、“新三板”挂牌、“财园助企贷”融资服务等工作。

4. 搭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托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将知识产权侵权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参与建立生物制品制造、智能制造装备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运用。依托“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交易公共平台建设力度,强化技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许可实施,构建知识产权转化许可主通道,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重点专项3:知识产权示范提升工程

 建设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深化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复审、快速维权工作,推动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全面涵盖审批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维权援助、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等领域,打造贯穿专利申请、确权、维权全链条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益服务载体。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利用保护中心全链条服务资源,与行业协会、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及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开展具有产业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推动行业知识产权联合创造、集成管理、协同运用和自律保护。

打造知识产权强县、区。依托昆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围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提高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呈贡等县(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价值专利输出质量提升,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5. 拓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

发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品牌作用,鼓励国内外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成为“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合作单位,依托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平台,打通国际合作新通道。聚焦南亚东南亚国家技术和市场需求,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或“适应性”技术升级并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施技术转移。

(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1. 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模式

建设创新型科技楼宇。聚焦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等领域,以商务楼宇、商业楼宇、科研楼宇、标准厂房、工业遗产等载体为依托,创新开发利用模式,加强园区、高校、企业交流互动,引进高水平的成果转让、专利代理、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机构,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要素”互动,促进科技创新业态集聚化发展,形成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格局。

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加快芯片设计及制造、大数据等技术普及,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强生命健康技术引领,加强疫苗、细胞治疗等技术发展,带动提升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等资源利用水平,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前瞻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bet36体育在线-【首页】@:经济增长点。实施中高端服务引领,加强技术创新在现代服务业的推广应用,提升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生态康养、环境治理、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态发展水平。

重点专项4:高新技术产业载体提升工程

打造创新型产业园区。发挥高新区、经开区、五华科技产业园等载体作用,推动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聚合、创新服务聚焦、新兴产业聚变,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生物医药、稀贵金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经开区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五华科技产业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数字经济等业态;昆明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发展芯片设计及制造、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辐射周边、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在有条件的园区优先布局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发展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完善融资、咨询、培训等创新创业服务。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统一管理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打造科技型楼宇。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大健康、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特色楼宇,探索科技楼宇评价体系建设,实现“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要素”有效互动。


2.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工业领域。围绕烟草、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突出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导向, 研发工业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化无害化资源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 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支持传统产业在产品研发、生产装备和过程、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流程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 加强应用示范, 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围绕“美丽云花”、“绿色云茶”、“特色云果”、“有机云菜”,建设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推进“一县一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搭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方面向南亚东南亚转移打造一批集约化产业基地,在花卉、蔬菜、特色中药材、特色畜禽养殖、土著鱼类保护与繁殖等产业中开展标准化技术集成。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将其创新成果进行技术转移合作、替代种植研发、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5“十四五时期昆明市产业科技创新方向

产业方向

重点领域

生物医药和大健康

中药:组织研究中医药技术和服务标准、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等质量标准,强化中药材品种资源鉴定、选育及快繁技术研发创新。支持名特优中成药重大品种二次开发、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加强对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新药开发,重点发展具备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

功能性保健食品:加强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重点推进从经典古方中挖掘养生、滋补类保健品食品,积极发展以中药为基源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高端产业,推动产业链价值提升。

生物制药:加快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研发,重点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新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抗体药物研发,重点推进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专利到期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动具有重大需求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重点开发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核酸药物等。

化学药:依托在抗感染、抗肿瘤、抗疟疾、抗喘、解热镇痛、心脑血管系统和防治神经性疾病等领域的现有基础,加大新药自主创新力度,鼓励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化合物。积极采用酶化合成、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等共性技术,提高原料药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加快经皮给药、经粘膜给药、靶向给药和缓控释制剂、长效制剂等化学药新制剂的发展。

仿制药:抢抓仿制药发展的重大机遇,支持仿制临床应用短期内难有新替代品种的专利到期药物。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支持开展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细胞存储中心建设,推动干细胞制品标准化研究,以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作为突破口,支持研发新型治疗性干细胞技术与制品在重大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支持运用生物3D打印技术、细胞治疗技术及生物材料技术,开发组织修复产品以及再生型人工器官,开拓全球高端植入式医疗市场。

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装备制造:以“智能+”战略为引领,促进昆明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多元发展,加强数控机床、物流装备等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等配套产业。

机器人:发展工业机器人、特殊作业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等机器人整机及减速器、控制器、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核心部件制造业,促进机器人产业集群化发展。

精密制造产业:发展精密制造产业,在高端模具、实验分析仪器、ICT基础设备、钟表配件、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智能康养器械等精密制造领域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环保设备制造:发展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及电子设备制造、矿产资源与工业废弃资源利用设备制造、环境污染处理药剂材料制造、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等环保设备制造业,完善环境评估与监测服务产业链条。

智能装备零部件:加强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的培育,发展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滚动轴承制造、齿轮及齿轮减速变速箱制造、微特电机及组件制造、驱动电机等智能制造产业链短板环节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集成电路: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半导体产业,与智能网联汽车、云计算等行业融合,重点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应用的AI芯片、IGBT芯片、物联网芯片、光电子芯片等领域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智能终端、AR/VR设备、通信器件、物联网传感器等集成电路器件产品研发制造。

大数据:建设昆明市数据中心产业集群,打造从事数据清洗、加工、分析、密码应用和行业应用开发的大数据全产业链,重点建设中小商品交易、跨境商贸物流、鲜花交易、动植物基因库等大数据中心,开拓工业大数据市场,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特色行业大数据产业。

5G相关: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支持5G核心芯片、光通信设备等重点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5G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应用产品,聚集各方资源推进“城市大脑”、5G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示范区建设。

超级计算:建立昆明超级计算中心,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提供算力支持,提升昆明算力能级。建立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合作机制,共同支持超算中心建设,为昆明市开展工业设计仿真、新材料基因研究、动植物基因工程、影视动漫、VR/AR内容研发等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服务。

区块链:开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发,重点在政务数据共享、跨境商贸物流、农产品交易溯源、供应链金融、电子票据等领域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形成一批典型性应用,带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

新材料

稀贵金属新材料:加强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培育铂族、锗等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铂碳合金催化材料、贵金属电子材料、有机发光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合金功能材料等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钢铁合金新材料:推动钢铁合金产业升级,研发制造轴承钢、齿轮钢、硬质合金等高附加值钢铁合金材料产品。

石油化工新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聚氨酯材料及原料制造等先进化工新材料产业。

先进膜材料制造:适应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需求,发展水处理用膜、离子交换膜、电池膜、光伏用膜等高性能膜材料的制造业,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依托云南锗业在砷化镓、磷化铟等领域的布局,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扩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能,积极在晶圆、芯片、模组、器件等领域不断拓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壮大5G通讯、光电子、太阳能电池、毫米波激光、射频模块等电子材料及器件产业。

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

氢能:大力发展氢能产业,围绕弃水制氢、太阳能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加氢站等领域展开研发链条和产业链条,争取突破核心技术,建设昆明氢能产业集群。

风能太阳能:发展风能、太阳能发电机装备及零部件制造、相关装备及材料制造、发电运营维护等产业,促进产业链协同。

智能网联汽车:继续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开拓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多元化技术路线,融合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新能源发动机、新能源电机、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开拓智能驾驶座舱、传感器、V2X通信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新一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制造产业。

高原特色农业

在良种培育、中低产田和林地改造栽培技术集成、产品标准化、节水灌溉、疫病防控、节能降耗、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并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方面向南亚东南亚转移打造一批集约化产业基地,在花卉、蔬菜、特色中药材、特色畜禽养殖等产业中开展标准化技术集成。

传统产业

石油化工:智能技术提升石油化工产业效率,在推广应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基础上,利用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行业的工艺机理、行业知识、精益管理经验等有机结合,建设智能示范工厂,以智能化技术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开发石油化工工艺优化、能耗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等场景的工业APP。

有色金属:技术创新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条,加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创新,推动铜、铝、钛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打造新型铝及铝合金制造、新型铜及铜合金制造、钛及钛合金制造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市场需求为牵引,重点发展板带箔、型材、覆铜板等高端铜、铝材产品,支持高端产品进入汽车、军工等产业链。

磷化工:发展精细磷化工产业,推动磷化工产业向食品级、药品级、电子级等高端环节发展,争取精细磷化工产品在新能源电池材料、水处理剂、土壤调理剂等节能环保材料等领域率先取得应用上突破,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利用新技术开展新型水泥基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制造,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烟草:生态安全型卷烟, 烟用辅料、 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品。

社会发展

生命健康:围绕重大疾病防控、优生优育、毒瘾戒断等领域, 实施一批重大新技术研发和专项研究, 建立更为完善的疾病监控、诊断技术体系。

公共安全: 研发应用一批食品安全检测与保障, 灾害监测、评估及防治, 隐患排查与风险防控, 突发事件应急与快速处置等技术。

生态治理:重点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安全保障、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研发与推广应用, 推进多种污染物综合防治,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促进民族团结,引领生态文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切入点,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民族地区新局面,让先进科技成果bet36体育在线-【首页】@: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矿山治理修复,水生态、大气、土壤、废弃物污染综合防治,重大工程生态安全保障,资源高效利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方面加强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用科技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2.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搭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乡村振兴科技需求,加强农业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乡村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供给精度和效度,优化选认程序,强化选认精度,提升选认效果,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3.促进民族团结

用科学技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增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形成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使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生态优势。

(六)加大创新人才培引力度

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引才、育才机制,优化提升人才流动与评价机制,为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

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大力实施“春城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引培高领军潜能和高创新潜力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团队。加大对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外国专家项目计划、省引才引智计划、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的支持和培养,探索建立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后备人才库。大力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境)外访学研修计划,推动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国际化。探索实行科技成果的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支持以参股、项目合作、揭榜挂帅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对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难题的“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一人一策”等灵活的引才政策。

2.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建设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紧紧围绕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功能定位,创新国际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逐步构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来去便利、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集聚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创业。注重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一流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急难险重工作中评价和识别人才,重点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昆明市人才资源库,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资源储备、供需情况和流动趋势的分析研判。

3.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建立“人才+项目+平台”服务机制,落实落细“人才一趟不用跑”服务模式,强化“线上信息跑、线下专员跑”。建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办理、工商、税务、金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就学、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开设外国高端人才(A 类)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绿色通道。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支持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实行备案制。

4.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树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把“干什么评什么”作为人才分类评价原则,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待遇等政策,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

重点专项5:高层次科技人才汇聚工程

实施“春城计划”。一是聚焦重大产业创新项目,大力度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为产业高端化发展和发展高端产业提供创新源泉和智力支撑。二是建立弹性评审机制,对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等国内外顶级专家申报的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三是积极吸引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到昆明创业,每年新增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10个。四是加强对技术先进、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人才企业的滚动支持力度,积极扶大扶强。五是积极推进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高层次创新团队等方式,使bet36体育在线-【首页】@:创新团队和高端智力资源汇聚昆明。做好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工作。六是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海归创业园。


(七)扩大国内国际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流动,提升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水平。

1. 加强省内协同创新

推进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强化省市科技和产业创新政策配套衔接,构建成果孵化链条,形成省市创新要素叠加效应,全域打造昆明成果转化体系和科创营商环境。以云南实验室建设为引领,以六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为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实现省市平台、人才、项目一体化建设,补齐创新链关键短板,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深化昆玉楚曲创新一体化发展,统筹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互认备案、人才发展一体化等工作,提升滇中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力。

2. 融入国内创新圈发展

加强与创新城市圈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建立与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联系机制,为国内创新城市圈的技术成果提供转化应用市场和服务。积极引入并有效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跨界融合,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实现跨区域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技术转移转化合作。

3. 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采取“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开展合作,提升合作基地影响力。加强技术交易团队培养和科技服务机构培育,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完成国内科技成果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实施技术转移,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辐射能力。

重点专项6: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工程

一是推进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由昆明东讯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鼎宏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项目、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平台2项项目,支撑国际合作交流。二是争取举办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科技双创大赛。三是争取和俄罗斯萨马拉市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机制。四是加强和缅甸曼德勒的科技合作,力争实现“昆明·曼德勒科技创新中心”正式签约。五是引进3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昆明。六是定期发布技术需求白皮书。结合南亚东南亚地区技术需求,围绕生物技术药、中药(民族药)、仿制药等生物医药领域,区块链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用高端硅基微显示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网升级等信息技术领域,特色产业装备、装备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绿色铝材、绿色硅材、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战略电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新材料领域,食品产业关键技术、农业新品种自主创新、现代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智慧农业技术等高原特色农业领域,做好技术需求对接工作。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科学制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实施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将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深入推进“上下联动、横向协调、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以科技能力提升与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加强战略谋划,建立健全全市科技发展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推动省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市级各部门、县(市)区、开发(度假)区间相互配合,创新平台间功能互补,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协同共赢,努力形成科技管理系统“一盘棋”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加强创新政策保障

在用好用足国家、省给予的各项科技政策的基础上,围绕昆明全域创新协同高质量发展,制定新时期昆明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增长、以科技服务业促进成果转化、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揭榜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根据各类创新主体成长特性分层分级精准施策,以人为本激励创新,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扶持措施。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为试点,建设国际科技人才绿色服务通道,优化发展环境、接轨国际标准,增强科技人才培引效能。

加强市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科目配置的统筹协调,聚焦全市科技创新发展重大战略任务,发挥财政导向作用,完善对创新机构的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加强空间资源保障,积极推进省级园区建设,释放bet36体育在线-【首页】@:科研空间,园区利用闲置空间,打造科技楼宇,鼓励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园,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空间,支持高新区、经开区等转型升级为一流的高科技园区。 

(三)加强规划督查考核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加强不同规划之间、年度计划与规划之间的衔接, 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对重点任务、代表性指标纳入市对各县(市)区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做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问题的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


相关解读:

1.bet36体育在线-【首页】@:《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政策解读

2.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高质量建设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

3.一图读懂《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1. 政策看不懂?政府来解惑!如果您对昆明市出台的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通过留言提交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为您解答。

2. 如果您有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诉求,请移步“互动交流 ”栏目选择对应的渠道提交。

3. 您所提交的个人信息仅用于“我对政策有疑问”结果反馈,市政府门户网站承诺将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 留言内容:
500/500
* 手机号:
* 短信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提交留言
政策问答 我对政策有疑问 返回顶部